首页 > 外汇 > 币种专区 > 其他币种 > 美联储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加大印钞力度

美联储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加大印钞力度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12月13日09:30分类:其他币种

核心提示:有市场人士指出,为了给购买长期国债提供资金,美联储已经消耗了一大部分短期美国国债储备。如果要持续购买长期国债,就必须创造新的银行储备,实际上就是印钞。这也是美联储前几轮美国国债购买计划和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购买计划的资金来源,这种做法将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新华08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刘琳 高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北京时间13日凌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例会并宣布,将在年底"扭转操作"到期后,扩大现有资产购买规模,每月除了继续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外,还将额外购买约450亿美元长期国债。此外,美联储还宣布继续维持利率水平在0-0.25%区间,并用量化数据指标来明确超低利率期限。

专家表示,上述措施,其合并效果应该会为更长期的利率水平施加下行压力,为抵押贷款市场提供支持,并使得金融市场环境变得更为宽松。用量化数据指标来明确超低利率期限,显示出美联储向市场透露提振经济增长的政策确定性。由于符合市场预期,量化宽松规模扩大对于美元短期利空,但由于影响美元因素较多,且市场已经提前消化政策,长期来看影响不大。

美联储称,在卖出短期国债、买入中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年底到期后,每月除了继续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外,还将额外购买约450亿美元长期国债。同时,美联储将继续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实际上,此次会议关于资产购买规模扩大的决定符合市场预期。高盛分析师克里斯·道西曾在报告中指出,自9月份以来,美联储官员们强调,美联储每个月应当购买850亿美元资产,并在之后表示该规模大致符合美联储目标。

毫无疑问,美联储的债券购买方案将压低借款成本、提高股票和住宅等资产价格并刺激开支和投资,帮助就业恢复。自9月份以来,美联储每个月都购买400亿美元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该方案有助于压低房贷成本并刺激住房市场复苏。而近期美国房地产市场建筑量上升、销售增加、房价增速转正的数据也显示出其政策效果。此外,7日公布11月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新增非农就业人口增长14.6万,较市场预期人数多出近一倍。更令市场意外的是,11月失业率降至7.7%,创下近四年以来新低,这都显示美国就业市场正在稳步加速复苏。

不过,美联储在本次会议声明中说,美国经济和就业近来温和增长。失业率虽然自今年夏天以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依然处于高位。居民消费继续增长,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改善,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通胀水平除了因能源价格波动而出现短期起伏外,基本处于美联储设置的长期目标水平之下。专家表示,目前两党关于"财政悬崖"的谈判还未有实质性的结果出台。倘若两党不能就"财政悬崖"达成一致协议,明年美国的经济将面临严峻考验,即使能达成一致协议,明年美国财政紧缩也不可避免。在美国经济尚未显著复苏的情况下财政面临紧缩,货币政策必将维持宽松来护卫经济复苏步伐,因而需要有另外的购债措施来替代到期的"扭转操作"。如果在"扭转操作"到期时不继续购买长期美国国债,将会让市场感到意外,会产生反作用。

但有市场人士指出,为了给购买长期国债提供资金,美联储已经消耗了一大部分短期美国国债储备。如果要持续购买长期国债,就必须创造新的银行储备,实际上就是印钞。这也是美联储前几轮美国国债购买计划和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购买计划的资金来源,这种做法将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与此前会议多次延长超低利率政策的持续期限不同,美联储在此次会议声明中首次指出,在失业率高于6.5%、未来1至2年通胀水平比2%的长期目标不高出0.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将继续把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区间。

实际上,最近几个月来,美联储一直在讨论是否应给公众一个明确的失业率或通胀率目标,以作为美联储在目标达到后提高短期利率的依据。一些官员和专家认为,这样做可能有助于减少有关低利率将维持多久的不确定性,进而促使长期利率保持在低位。

市场方面,由于扩大资产购买是政策的延续,且符合市场预期,已提前被市场消化。数据显示,北京时间13日凌晨,纽约商品交易所明年1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98美分,报收于每桶86.77美元,涨幅为1.1%。

专家表示,新的购债计划对中国市场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流动性充裕,将抬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外围通胀形势会更加严峻,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另一方面,低利率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将有利于美国经济恢复,有利于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增加进口商的需求,有利于我国出口市场的恢复。(完)

[责任编辑:陈周阳]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