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汇 > 央行动态 > 其他 > 专家载文称央行与市场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专家载文称央行与市场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1月23日17:18分类:其他

核心提示:各国央行致力于购买长期政府债券,按照资产组合平衡理论,这理应迫使投资者转向长期企业债券。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压低收益率,鼓励企业用借来的资金发起新投资。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23日刊载智慧资本公司董事长、格雷欣学院名誉教授阿维纳什·佩尔绍德撰写的题为《有效沟通至关重要》的文章,摘编如下: 

美联储每月大举购债800亿美元以及其他国家的类似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通常的答案是,潮水般的廉价资金压低了安全资产收益率,迫使投资者冒险寻求更高回报。实情并非如此。当央行行长们被迫出台这种政策的时候,恰恰正是该政策不起作用的时候。

没错,资产价格确实有所上升。这并不令人意外:各国央行通过印钞,实际上暗示了将长期维持低利率的意图。但央行行长们通过购债与市场沟通,付出的代价极为昂贵。难怪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正寻求风险程度较低的信号。卡尼去年出台了为未来利率走势提供正式指引的政策。

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一直向公众收购债券,新创造资金超过3万亿美元,是其所持资产价值的三倍。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出现同等比例的膨胀,尽管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倾向于向银行发行长期回购协议来实现更长时期的扩张。

始于2008年11月的首轮量化宽松政策(QE)是一个临时事件——这与其说是理论计算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政策制定者迫切希望解冻几近停滞的市场而出台的举措。各国央行购买了已失去投资者信任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及其他金融票据——投资者对评级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丧失了信心。2008年10月,衡量市场压力的指标飙升至极为危险的水平,但到2009年3月又却急剧下跌。

随后数轮的QE规模要大得多,而且政策制定者们根据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的原则进行了仔细权衡。它们也基本上没有效果,也根本不可能奏效。各国央行致力于购买长期政府债券,按照资产组合平衡理论,这理应迫使投资者转向长期企业债券。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压低收益率,鼓励企业用借来的资金发起新投资。

衡量这种政策成功与否,不在于它对借款成本的影响(借款成本已经如预期那样下降),而在于企业投资活动增加了多少。麻烦在于,在艰难市场环境下,央行可能被迫尝试这种非正统的货币政策,但投资者和企业则希望持有更多现金,几乎不想进行新的资本投资。银行和企业一直在囤积现金,根本不像该理论预计的那样加大资本投资来消耗现金。2012年末,非金融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达到前所未有的1.79万亿美元。大量的现金被沉淀于一个失灵的体系当中。

许多评论员相信,价格之所以上升,是因为一群富裕的投资者在抢购资产。实际情况则更为平淡。当利好出现时,做市商提高价格以打消人们的出售意愿。只有当人们对价格走势出现分歧的时候才会发生交易。资产价值上涨,但涨幅只相当于未来预期现金流以近乎零利率折现的水平。这一点体现在如下事实中:即便价格飙升,但交投清淡表明,资产换手率相对较低。

美联储现在正放缓资产购买步伐——这被称为“逐步削减QE规模”。这种渐进式举措旨在阻止市场在央行突然收回流动性时感到恐慌。然而,即便是小幅调整宽松步伐,投资者也会将此解读为央行行长们改变未来计划的信号。事实证明,它的影响可能比相对温和的印钞的直接影响大得多。若想在不引起市场动荡的情况下退出非正统的货币政策,央行行长们需要找到一种向市场传达意图的有效方式,并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购债举措将会产生何种效果。(完)

[责任编辑:陈周阳]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