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汇 > 币种专区 > 英镑 > 英镑面临关键周 英国央行或作茧自缚

英镑面临关键周 英国央行或作茧自缚

汇通网2013年08月09日22:16分类:英镑

核心提示:欧市盘中,英镑兑美元刷新日低。下周英国将公布一系列重磅经济数据,且英国央行(BOE)亦将公布8月会议纪要,这些风险事件或将左右英镑汇率后市的走势。

周五(8月9日)欧市盘中,英镑美元跌至200日均线下方,刷新日低至1.5507,英国商品贸易帐的利好数据影响短暂。下周英国将公布一系列重磅经济数据,且英国央行(BOE)亦将公布8月会议纪要,这些风险事件或将左右英镑汇率后市的走势。

贸易数据强劲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周五(8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6月商品贸易赤字收窄至80.82亿英镑,为2012年7月以来最小赤字,预期赤字85亿英镑,因出口回升,进而推升了经济全面复苏的希望。

数据还显示,当月英国对非欧盟地区商品贸易赤字收窄至26.46亿英镑,为2005年10月以来最小赤字;英国6月整体商品和服务贸易赤字收窄至15.48亿英镑,为今年1月以来最小赤字。

同时,ONS还公布,英国第二季度建筑业产出季率上升1.4%,高于二季度GDP初步数据中所预估的0.9%的升幅,不过预计对第二季度GDP初值数据的修正影响有限。近几个月,英国建筑业前景料将相当理想。上周公布的调查显示,英国建筑业PMI数据跳升至逾三年高位。

不过,面对如此强劲的经济数据,英镑整体反应较为平淡,短线冲高至1.5558后便很快回落,跌破200日均线1.5530。下周英镑将面临一系列的考验,其中包括英国通胀和失业率数据以及英国央行会议纪要,在此之前市场情绪料将维持谨慎。

聚焦通胀与失业数据

人们期待已久的英国央行货币政策指引终于在本周三(8月7日)揭开神秘面纱,鉴于英国央行发布的前瞻性指引把失业率与货币政策挂钩,因此下周三(8月14日)将公布的英国就业报告会格外受到关注。

前瞻指引显示,英国央行将在未来几年将利率维持在低位0.5%不变,只有在失业率降至7%的情况下才会重新审视政策。而根据英国央行内部的看法,失业率要到2016年年底才有可能降至7%。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全球外汇策略主管Adam Cole表示,现在英国就业市场数据无疑成为关键的指标之一,因其与政策直接相关,若就业数据强劲,英镑兑美元将继续上涨。

此外,英国7月通胀数据亦将于下周二(8月13日)公布,这亦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英国央行在前瞻指引中指出,如果货币政策委员会(MPC)认为未来18-24个月的通胀率较2%的目标高出0.5个百分点乃至更多,那么维持低利率的前瞻指引将失效。

历史数据显示,英国6月通胀率为2.9%,远高于英国央行2%的通胀目标。若下周通胀数据继续升温,市场可能会认为央行将无法坚守2%的通胀目标,从而令MPC提前改变货币政策方向。

央行前瞻指引

下周三英国央行还将公布8月利率决议的会议纪要,市场除了将观察MPC成员就现有的宽松政策是否存分歧外,还将重点关注英国央行就前瞻指引相关言论,因本周英国央行的前瞻指引似乎并没有达到卡尼所预期的效果。

显然,英国央行行长卡尼(Carney)的本意是模仿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Bernanke)的“前瞻性指引”,通过鼓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使金融环境保持宽松,为此他承诺在失业率降至7%以前一直维持低利率政策,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声明中包括了一些旨在防止通胀失控的警示性条款,这让投资者担心英国央行可能会被迫提前加息

英国和美国最重要的差异点就是通胀历史不同。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直不存在通胀问题,这意味着,当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加入警示性条款,例如“在物价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时,市场并不担心美联储会违背“在失业率跌破6.5%以前维持低利率”的承诺。

而相比之下,英国央行一直深受通胀困扰,可信度和政策效力都为此大打折扣。“抗通胀不力”的历史污点不仅让英国央行与市场打交道更加麻烦,加剧了市场对央行的不信任感,同时也使企业在决策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进而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阻力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G+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Lena Komileva称,与美国相比,英国经济增长更慢,通胀风险更大,有更多的系统性弱点。

另一方面,英国央行制定的7%的失业率门槛看上去并没有预期那样宽松,因为目前的失业率已经在7.8%的水平。在经过了近期强劲的英国数据洗礼之后,许多市场分析师均预期,英国央行设定的失业率门槛应在6.5%下方。

而且还有部分市场分析师指出,作为“门槛指标”的失业率也并非是一个好用的指标,因英国经济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就有可能会令失业率居高不下。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