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逆周期因子“官宣”淡出 人民币汇率或更趋双向波动

新华财经上海10月29日电(记者 郭慕清)时隔两年多,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再度出现调整,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对此,专家普遍认为,这是汇率市场化的必然之举,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或将进一步增强。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水平已到“心理价位”?

回顾过往逆周期因子出现和退出的时机,往往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时出现,在升值时淡出。因此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此时调整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水平已经到了它的“心理价位”。

对此,东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沈新凤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心理价位”。她表示,过去外汇市场存在明显的非理性预期,尤其是人民币贬值时期。这种预期的自我强化往往会放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带来一些延伸性影响,比如资产抛售、资金外逃等,而央行出台逆周期因子,正是为了对冲这种影响,也是一种预期管理方式。

“近期人民币升值较多,央行先后取消外汇风险准备金要求和淡出逆周期调节因子,是表明干预政策退出时机更成熟,而不是代表人民币汇率到了某个‘心理价位’。恰恰相反,央行此举正是通过减少干预,来加大双向波动,让汇率更加市场化。” 沈新凤说。

“淡出使用”是否意味着将有新一轮汇改?

逆周期因子被市场看作是官方引导汇率保持总体稳定的一种逆周期调节工具,它的引入始于2017年5月。第一次调整是在2018年1月,当时官方用词是“调整至中性”;第二次就是当下,用词是“淡出使用”,措辞差异。这是否意味着将迎来新一轮汇改?

对此,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调整至中性”意味着逆周期因子工具仍在,只是系数为0,不做调整了;“淡出使用”似乎有要完全慢慢退出这个工具的意思。如果是后者,则意味着汇率机制的重要改革。但到底是暂时退出还是机制改革,仍需后续央行的进一步明确和解释,当下尚不好明确。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也表示,下一步是否会有新的汇率改革政策,目前还难下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对于推动汇率市场化的决心和信心是很坚定的,条件也不断趋于成熟,在恰当的时机推出更为市场化的调整措施也是有可能的。

人民币还有继续升值的可能吗?

10月23日,国家外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近期人民币升值,主要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总体看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是相对温和的,未来人民币汇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和基本稳定。

连平认为,“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后,汇率走势可能更加市场化,更能反应出市场多空力量比较,使得经济因素更好地在汇率这一价格信号中体现。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收支可能维持小幅双顺差,以及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四季度人民币汇率仍有一定的升值空间,但国际上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针对我国的不利信息和负面预期也依然存在,这就会导致整个运行形态可能会成双向波动。

沈新凤也表示,短期内风险因素较多,主要集中在海外:海外疫情再度暴发形势严峻,美国大选胶着,英国脱欧悬而未决。这些不确定性会降低市场的风险偏好,从而可能传导至外汇市场,导致阶段上美元维持强势,人民币汇率震荡、波动。但中期维度来看,人民币仍然有可能继续升值,这主要源于中国更早更好地控制住了疫情,中国经济率先走出泥潭稳步修复,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健克制。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