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新华财经法兰克福7月31日电(记者邵莉)31日公布的欧元区经济增长和通胀数据清楚地表明,新冠疫情对这一地区经济打击超出了此前的预期。疫情还远未得到控制,欧盟庞大的救助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而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措施已经引发通胀的快速反弹,这些都令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担心,欧洲经济复苏之路比想象的要漫长和艰难。

欧盟统计局今天的报告说,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了1995年有这项统计以来最大的季度降幅,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出现的最大跌幅的三倍多。

6月PMI数据显示,封锁措施逐步解除后,欧洲的经济活动正在强劲复苏。但专家们仍普遍认为,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的Stephan Kooths博士表示,危机远未结束,即使当前第三季度的经济产出达到约7%的增幅,德国也要到2021年底才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欧盟2020夏季经济预测报告称,今年欧元区经济预计收缩8.7%,2021年有望实现6.1%的增长。但该预测是假设封锁措施将继续解除,不会出现“第二波”疫情。

然而科学家们对第二波疫情的担忧正在上升,削弱了全球经济迅速复苏的希望。目前欧洲国家在抗疫斗争中出现了挫折,特别是在西班牙部分地区,局势正在明显恶化。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对德国媒体说:“只有当大流行疫情真正被克服时,可持续的复苏才会开始。”他说,全球经济前景“非常不确定”。

欧盟研究机构指出,这一流行病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以及今后可能采取的必要封锁措施,基本上仍不得而知。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可能遭受比预期更多的长期创伤;会有更多的公司出现偿付问题;金融市场的稳定存在很大的威胁;成员国可能无法充分协调国家对策,比如在最终推出“恢复基金”的问题上;欧盟与仍未能就贸易关系达成协议;以及全球保护主义政策和过度偏离全球生产链等都是现实存在的经济复苏的障碍和风险。

德国劳工部门官员表示,尽管德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救助措施,相比欧洲其他国家,目前疫情对德国就业市场的冲击并不突出。但如果美国、巴西或印度的感染人数继续激增,或者欧洲国家再次考虑封锁措施,必然会让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承受巨大的压力。许多是企业是政府救济下勉强维持的,如果长时间需求不能恢复,或者临时的破产保护政策结束,一波破产浪潮可能会马上出现。

根据慕尼黑经济研究所(Ifo)7月初开始的调查,约五分之一的公司认为它们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

当前不仅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成为破产高风险行业,疫情爆发前已经表现不佳的汽车和机械行业,目前需求更是严重不足。

德国机械和工厂制造商协会(VDMA)的一项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公司抱怨7月份订单继续“明显”下降;另有34%的受访者甚至认为持续的需求衰退是“严重的”。受访企业中短时工作岗位已经超过60%,裁员时有发生,临时工数量也下降了50%。

一位负责破产案件的律师Thomas Neumann表示,这个行业一些企业的破产(如Diko)其实与疫情没有太大关系,来自汽车行业的订单需求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下降了,申请破产时“基本上没有订单了。”

VDMA首席经济学家Ralph Wiechers说,虽然机械工程行业出现全国性破产浪潮的可能性较小,但企业的困境在疫情高峰后并不会简单地结束,不仅全球贸易冲突会严重影响机械工程产品出口表现,而且汽车行业的结构调整也让企业感到巨大压力。

内部协调困难以及快速回升的通胀水平,可能限制欧盟进一步出台救助措施。

首先,欧盟各国领导人虽然就共同举债达成一致,在危机时刻展现出少有的团结,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这一方案并不会自动获得通过,还需要欧洲议会和各成员国议会的批准方可付诸实施。

而且该计划被明确为是暂时性的举措,举债行为不能超过2026年年底。要获得资金援助,欧盟成员国必须向布鲁塞尔提交2021-2023年国家改革和投资计划。这些计划须取得欧盟委员会和财长理事会多数票的批准。援助资金也将视各国改革进展分几个阶段支付。

如果有成员国认为受援国的改革不充分,可以提出上诉。援助资金会先停止支付,然后在成员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一级解决争端。

其次,刚刚公布的欧元区7月通胀数据上涨幅度惊人,核心通胀涨幅已经从上个月的0.8%达到1.2%,这在已经实行多年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欧元区是十分罕见的。虽然欧洲央行一再承诺要将针对疫情出台的新货币刺激措施尽可能延长,但快速反弹的通胀无疑会限制欧盟超宽松货币政策“加码”的空间和持续的时间。

此外,如今的国际社会已经没有了上一次金融危机时大国合作的氛围,美欧关系紧张也时有发生,特别是美国政局不确定性正在增加,都使得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