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款变化看我国降息空间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15日10:10分类:货币

新华财经北京8月15日电(陆晓明) 北京时间8月1日凌晨,美联储十年来首次降息。一些分析认为,这也为我国降息打开了空间。8月14日,统计局发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跟随美联储降息的期待随之上升。

从外部条件来讲,我国降息约束固然减弱。但从内部条件来看,我国降息仍然面临诸多掣肘。

美联储降息后,我国央行迄今未就此正式表态。但央行行长易纲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美国加息,中国没有跟随,现在美国降息,中国也要看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中国有什么实际情况呢?笔者认为,其中之一应是存款的实际利率在上涨。

所谓降息,主要目的是降低贷款利率,以刺激信贷需求,强化经济活动。而贷款利率极大受制于存款利率。若存款利率过高,贷款利率就很难下降。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做亏本的买卖。

近年来,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减负,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据人民银行8月9日公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今年6月,我国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4%,比3月份降0.1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上升0.03个百分点。实际上,从2018年年初迄今,实际贷款平均利率一直在6%左右小幅波动,自2016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背后的推动力,就是存款利率的上升。

近年来,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因较高的收益率和较好的流动性对客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十分明显,对银行吸收存款形成很大的挑战。其实,货币基金等募集的资金,最终还是以同业存单或协议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等于将传统存款转化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只是银行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率。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已达到14.86万亿元,较2015年初增加了约6万亿元。

从存款的结构来看,银行的成本也面临上升的压力。低利率的活期存款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目前已降到30%。今年上半年,存款增加9.98万亿元,其中,活期存款仅增加1.06万亿元,仅占1/10,存款定期化趋势显著。尤其是高息的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增长较快。

存贷息差是银行利润的根本。据银保监会8月12日公布的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13万亿元,同比增长6.5%,显著低于同期银行资产8.2%的增幅。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0%,比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已至少7年连续下降。

因此,在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面临上涨压力、净息差面临收窄压力的背景下,其贷款利率明显下降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决策部门硬性控制存贷款利率,即下调基准利率。

这就牵涉到与我国利率调整相关的另一个实际情况----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算起,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历时20多年,期间央行也一直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形成“利率两轨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作用也一直在减弱。实际上,在2015年10月央行最后一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也取消了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而贷款利率管制更在2013年7月就全面放开。目前,相对于贷款基准利率,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2/3,与基准利率持平和低于基准利率的贷款各占1/6。

前不久,易纲行长在谈到利率市场化时曾指出,贷款利率实际上已经放开,但仍可进一步探索改革思路,如研究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等。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指出:下一步要推动利率体系逐步“两轨合一轨”,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由此可见,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样的直接“降息”可能已不再是央行的选项,其或希望通过7天逆回购、MLF、SLF、TMLF、PSL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流动性,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来疏通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最终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这又绕回到了存款成本的问题。现在尽管理论上已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但仍有“窗口指导”和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的实质上限将被突破,包括放开大额存单的利率限制,放开结构性存款等。在此过程中,存款成本或进一步上升。

编辑:胡笑红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