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产教融合如何推进引关注 业界探索金融人才培养新平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24日20:36分类:货币

新华财经上海6月24日电(记者杨有宗、桑彤)“金融不应该去追求金字塔尖上虚假的繁荣,而要关注金字塔底下真实的万家忧乐。”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24日在上海举行的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论坛上作上述表述。

据悉,论坛由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中国建设银行主办,建行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承办,由“融通四海 合纳百川”主论坛和“科技与金融”、“研发与应用”、“创新与创业”三个主题论坛组成。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近年来,金融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田国立认为,金融不应该是“高大上”的贵族话题,它关系到百姓居家生计、柴米油盐。金融说到底是社会实践活动,银行本质上属于服务业,金融的宗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唯有回归服务本源、植根实体经济,主动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银行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方向、同步调。

田国立表示,建设建行大学和产教融合联盟是必然的选择。他表示,这是因为新金融兼具科技属性和普惠特点,因此必须与科技结合、与教育结合。一要义无反顾地紧紧拥抱高科技。新金融必然是以数字化、平台化为主要特点和生产方式的“科技金融”。为此,建设银行率先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改变了传统科技附从于银行业务和流程的定位,使金融科技本身成为产品和服务、成为价值创造活动。二要推动新金融与教育深度融合。普惠金融不只是简单向中小业者投放贷款。新金融是为普罗大众服务的金融。金融人应该从金融街会议室走到大众中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使用金融工具。金融资源的可得性和公平性,与教育的可得性和公平性密不可分。

“我们还会带着鲜活的社会和技术问题走出金融街,走入校园和企业,共同探索解决之道。”田国立表示,联盟成立后,将努力用金融的力量助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市场拓展应用。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心血不应只作为置之高阁的盆景,而应最大限度转化为推动人类进步、造福天下苍生的阳光雨露。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政策框架,明确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方主体的职责。围绕职业教育培训的短版,从2019年起,国家发改委通过中央预算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基地近200个,受益学校超过500家,受益学生近百万人。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在论坛表示,深化产教融合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改革,需要各有关部门、学校、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业合作难以真正生效,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产教融合终归是“空中楼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在演讲中表示,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证。在国家推进金融开放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时代对新金融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也更加强烈。他强调,面对新金融发展的蓬勃浪潮,高校理应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坚持守正创新,力求在新金融人才培养上取得更大突破:一是更加注重基础,突出全面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多学科,突出交叉创新;三是更加注重实践,突出产教融合。作为一所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的高校,复旦大学愿与各方一道,着力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新金融人才,为服务国家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经济学系威廉.柏克利经济和商业讲座教授托马斯.萨金特也认同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他表示,学习是随处可进行的,更多的学习发生在入职以后,不仅仅在大学里。很多科学家和律师、金融专业人士、工程师,都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再去学习的。“很多年轻人都是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来强化人力资本的。这种人力资本在后期会助力提升员工和企业的生产力。”萨金特说。

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在论坛致辞,他表示,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搭建起了政府机构、企业、高校共商的桥梁,大家可以一道为产教融合、国家战略贡献力量。他强调,上海市将大力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深化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中心建设,鼓励金融服务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为新金融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提供土壤。

据了解,“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于2018年12月17日,由中国建设银行联合一批境内外知名高校、金融机构、社会机构、创新型企业共同倡议发起成立。联盟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人才质量,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联盟着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衔接,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要素更大空间范围的互动交融。联盟以服务社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产学研用深入融合、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促进银校企全面、协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高端论坛、课题研究、教育培训等联盟活动,实现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势相融。

编辑:高二山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