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汇 > 央行动态 > 其他 > 全球央行面临一场“恶仗”

全球央行面临一场“恶仗”

上海证券报2015年08月31日09:06分类:其他

核心提示:大宗商品价格还在走低,油价已步入每桶30美元时代。通胀水平极低,会使经济更为脆弱,甚至可能转化成通缩。一旦陷入通缩,全球央行势必面临一场“恶仗”。

王 勇

在世界经济步入“多事之秋”、全球股市暴跌这个“节骨眼儿”上,本年度全球央行年会于上周末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举行。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在年会上就通胀问题发表的讲话,着实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之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有这样在全球经济倒海翻江的能量,各国货币政策总是被迫为美国货币政策让路,被美联储政策牵制。去年以来,各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分化,各国央行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也有了些差异。表面上看,是因为各自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同,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各自经济状况与金融结构大有不同。一般来说,在直接融资为主导、利率传导较为顺畅、央行独立性较高的经济体,如美、英,往往采取调整基准利率或通过国债吞吐影响利率预期,只有当经济疲弱、陷入流动性陷阱时,才会采用量化宽松举措。而在银行等间接融资为主导或金融市场分割、利率失去弹性的经济体,如欧元区、日本,则往往通过信贷直接扩张或收缩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银行业占比高,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利率政策仍然有效,因而主要以调整基准利率作为政策手段。但尽管如此,无论与美联储政策同向运行还是逆向运行,都未能也不会减弱美联储政策的全球影响力。美联储加息预期引致前些天全球股市的暴跌便是例证。

再看新兴市场经济体,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过去借入了庞大的外债,本币迅速贬值将引发偿付能力问题。一旦新兴市场发生重大违约事件,那或将面临一场全球性危机。如今,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世界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信贷紧缩。但某个新兴市场的重大违约将很可能带来信贷紧缩。同时,随着美联储加息时点的临近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走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被两面夹击而进退维谷。比如在美元走强背景下,高通胀和经济萎缩正在把俄罗斯和巴西推向金融危机的风口。而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土耳其都是极其脆弱的经济体,美联储加息热钱回流对这些国家来说意味着“釜底抽薪”。而货币的竞争性贬值无疑又会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国家信心进一步丧失,加速资金流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资料显示,在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冲击下,过去三周,已有超过145亿美元资金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中撤离。而据澳新银行的数据,过去三周共有121亿美元资金撤离亚洲新兴市场股市,这是自2004年该行开始编织数据以来的最大规模。

而站在美国立场上看,在美联储一百多年的历史上,货币政策又似乎从未像眼下这样被动过。过去一年多,无论美联储如何通过一次次利率会议声明,通过一场场美联储官员演讲,通过一个个具体数据来明示或暗示他们很有可能会在2015年结束长达6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都装作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也不会发生那样,仍持续在既有运行轨道中。直到今年7月、8月间,也就是在逼近美联储最有可能加息的9月时,市场神经才开始紧绷。一时间,亚洲、欧洲、美洲股市、债市、汇市等持续暴跌,演出了一场场逼宫美联储的大戏。各国投资者希望可以通过此来延缓美联储的加息步伐,甚至彻底改变美联储的紧缩意图。

据Tullett Prebon数据,华尔街互换合约代价暗示买卖商认为美联储9月升息几率为24%,低于之前的46%。巴克莱本钱(Barclays Capital)8月24日刊文认为,鉴于当前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息时机似乎比往常加倍不确定了。巴克莱还将美联储加息预期从今年9月推迟至明年3月。然而,在本年度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代替耶伦参会并就通胀问题发表的讲话中明确表态,鉴于通胀预期稳定,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随着压制通胀的力量进一步消散,通胀将会走高,不应等到通胀率回升到2%再去收紧。此番讲话,比他在此前两天发表的模棱两可的表态显得更坚定。这似已向全球发出了美联储即将加息的信号。不过,美国商务部上周五发布的报告又显示,美国7月核心PCE通胀年率降至1.2%,创下自2011年3月以来新低,这显然不支持费希尔的讲话。

眼下,虽然除了美联储、英国央行等少数即将进入紧缩周期的央行之外,大多数国家央行均属于宽松阵营。但各国央行从去年以来掀起的宽松潮至今均未达成复苏经济,让通缩风险最小化的目标。相反,大宗商品价格还在走低,油价已步入每桶30美元时代。通胀水平极低,会使经济更为脆弱,甚至可能转化成通缩。一旦陷入通缩,全球央行势必面临一场“恶仗”。因此,通缩风险抬头但尚未真正形成前,实是各国央行加强沟通协调,在积极推动全球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对抗通缩风险上形成合力的良机。就美联储而言,加息等货币政策的推出不仅要考虑美国的需要,更要考虑对全球造成的深重影响。而全球央行不再看美联储眼色的治本之法,就是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研究专员,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