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汇 > 央行动态 > 美联储 > 中国宜未雨绸缪防范美联储退出冲击波

中国宜未雨绸缪防范美联储退出冲击波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12月19日16:06分类:美联储

核心提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企稳,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对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不大。但经济基本面和金融体系脆弱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遭受较大冲击,进而对与之经贸关系密切的中国产生间接波及效应。

新华社记者高攀

华盛顿(CNFIN.COM / XINHUA08.COM)--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五年之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即将卸任之际,美联储18日终于朝着结束量化宽松(QE)政策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决定从明年1月开始逐步削减月度资产购买规模,标志着美国史无前例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大幕正式开启,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其间接波及效应不可小视。

美经济复苏为全球带来利好 

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出美国经济走强的积极信号。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刺激经济复苏的非常规政策工具,量化宽松政策有其潜在风险和副作用,迟早需要退出。而美国经济和就业市场明显改善是美联储决定退出量化宽松的先决条件,因此美联储迈出这一步也是对美国经济复苏趋势确立的明确认可。

为刺激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伯南克领导美联储先后出台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希望通过压低长期利率来提升投资和消费。但三轮量化宽松也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金融危机前的约8000多亿美元扩张至创纪录的约4万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的副作用和金融风险日益上升。

过去几个月来,美国经济和就业市场已明显改善,失业率降至5年来的最低点7%,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就未来两年财政预算达成协议,财政紧缩对美国经济的拖累大幅减少,美联储对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更加有信心。因此,美联储此时决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实在情理之中。 

由于美国家庭去杠杆化已基本结束,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财政紧缩的负面冲击减少,美联储在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后仍将继续维持超低利率政策较长时间,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趋势不会因退出量化宽松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来说是积极的信号。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回升也将带动中国外需改善和对美出口增加。

国际资本流动或发生逆转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日益稳固和美元走强导致美元资产吸引力上升,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减速和资产回报率相对下降,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发生逆转,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究竟是平稳回流还是迅速撤出新兴市场,将取决于市场对美联储退出政策节奏的预期和新兴市场基本面的博弈。

今年夏季,由于投资者担心美联储可能提前收紧货币政策,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和土耳其等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较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一度面临国际资本急剧外流、股市大幅下挫、债券收益率上升和本币汇率贬值的金融动荡局面。

从中长期来看,美联储开启退出量化宽松将代表全球融资成本进入上升通道,其对美国实体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还有待观察,这也取决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拥有经常账户赤字、财政赤字的新兴市场国家很可能面临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的风险,重现今年夏季的市场动荡。 

中国须未雨绸缪应对间接影响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企稳,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对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不大。但经济基本面和金融体系脆弱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可能遭受较大冲击,进而对与之经贸关系密切的中国产生间接波及效应。

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中国对新兴市场投资和出口,为保增长这些国家也可能诉诸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方面,受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定和美元走强影响,人民币可能相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更大幅度升值,这将降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也意味着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持续五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迎来转折点,全球利率和融资成本将逐步进入上升通道,全球资产价格面临大幅调整,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中国需要借机调整外汇储备资产配置,适当减持美国长期国债,以应对长期利率上升的不利冲击。依赖海外融资的中国企业也需警惕外债负担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

不过,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也为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扩大金融影响力提供了机遇。中国已与其他金砖国家就成立金砖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积极磋商,并与20多个境外货币管理机构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为构筑区域金融安全网和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可进一步推动与新兴市场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本币结算,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以降低这些国家对美元流动性的依赖,减少货币错配问题,化解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相关风险。(完)

[责任编辑:刁倩]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