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汇 > 币种专区 > 美元 > 卖房子 买美元?

卖房子 买美元?

中国证券报2013年07月12日09:04分类:美元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田立

闹得沸沸扬扬的钱荒稍稍平静了些,尽管至今也没人解释明白到底是什么造成的钱荒,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次钱荒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但毕竟平静总比动荡好,市场在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委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稳定。只是,平静不会自动解决问题,在表面的平静背后常常隐藏着深刻的问题。

这不,钱荒才刚消停,一系列反映市场参与者“心慌”的问题就依次暴露出来:先是有人担心如果再出现钱荒,会不会出现中国的雷曼兄弟式的破产从而引发全面危机?接着又有人担心,人民币会不会贬值等等。开始只是机构在议论,后来则演化成普通投资者的众声喧哗。近日,一位暂居大连的朋友就急急忙忙打来电话,要我给他分析分析房价和汇率。平时大大咧咧的好友忽然如此严肃地“问计”,倒让我有些手足无措。问其究竟,回答是,身边有很多人都在传“房价要暴跌、美元要暴涨”,于是坊间一种套利策略出炉了:卖房子,买美元!

说心里话,对于这种带有浓厚预测色彩的所谓策略咨询,我从来都是心余力亏。我始终认为在没有弄清事件的逻辑关系前,任何仅凭感觉和胆量的策略都无异于赌博。而赌博是玩概率的,对于这种撞大运似的投资策略,巴菲特早有生动评价:把这种决策方式下决策的人换成大猩猩,结果是一样的(华尔街的实验则表明:靠扔香蕉皮撞大运制定投资策略,大猩猩比人做得好)。

尽管我再三劝阻,但朋友还是不甘心。我一边劝他,他一边给我讲身边有多少多少人正在付诸行动。恕我直言,这群人是犯了钱荒之后的“心慌病”。不过,我并不打算责怪他们。任何时候,只要市场出现没有理由的动荡,心慌总是必然的结果。问题是,当市场出现心慌的时候,市场监管者应该做点什么?先得找出原因,所谓对症下药是吧?弄不清病情当然就不知所措。但当原因一下子还弄不清的时候,监管者不该任其发展,而应主动澄清每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再退一步,就算不能澄清,也不能释放有可能使事件更加复杂的信号。在这方面,我们的确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就在前不久的陆家嘴论坛上,各方学者专家们原本希望能从相关权威人士那里听到些有关过去中国银行资金状况的说法,可听到的却是对百姓储蓄过剩的话题,这不由得让他们又多了个疑问:不是银行都在说缺钱吗,怎么又说居民储蓄太多了呢?

曾经身为央行货币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某著名经济学家在接受央视新闻频道一对一专访时说:钱荒反映出货币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危害。但马上又说:钱荒与银行不良贷款上升有关。不要说别人,连我都不禁要问:这钱到底是进了实体经济没有啊?(注:银行贷款是不大可能进入虚拟经济的,至少制度上不允许)

这位经济学家在谈到解决之道时强调,应该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但同时又承认,中小企业还款能力下降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主要原因。我不知道是该说“心慌的不止百姓”,还是应该说“这种混乱的信号释放造成了百姓的心慌”呢?

于是,我就听到了各种加强版的心慌言论,包括房价马上就要暴跌和美元立刻会暴涨等等。我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但就目前的已知信息来判断,我还看不到这种预言的必然性。可能是这些人掌握的信息比我多,但我不大相信在现代科技发达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世人皆醒我独醉”的不对称状态。而另一种可能就是面对混乱信息的思维独立性差异。只是,对于权威机构或人所发表的那些自相矛盾的言论,我既不看成科学的逻辑,也不认为是所谓内幕信息,我只相信事物一定有其自身的规律,在规律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无所谓聪明与迟钝,反倒是自以为聪明者最后一定反为其累。所以,面对各种无依据的传言,大家还是冷静为上。

说到这儿,我很想对那些本轮试图套房价与汇率之利的人说几句,套利本身是一种瞬间行为,在一个充分的市场上要靠道听途说实现套利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这让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红马甲的故事,说有个交易员兴冲冲跑去找师傅,告诉师傅他听说交易大厅有人掉了100美元在地板上,师傅头也不抬地告诉他“忘了这件事吧”。就算某些传闻是真的,当所谓的内部消息都已传到普通百姓耳朵里的时候,机会早就消失了。正如交易所师傅对徒弟讲的,忘了这件事吧。更何况,即便存在某些机会,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其中既有有利的不确定性,也有不利的不确定性。真正的决策不仅要考虑怎么把握有利的不确定性,也要考虑如何对冲那些潜在的不利的不确定性,这才叫决策,否则就叫赌博。之所以“决策”大多是机构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就在于机构有对冲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原因。

踏踏实实地住自己的房子,安安心心地拿着手中的人民币,在没弄清原委的时候先别心慌,好好享受生活吧。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